当前位置:首页 > 老教战线 > 理论研究

合肥市包河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21-06-22 10:04 来源:包河区老年大学 作者:张玉琼 阅读: 字体【  

为了全面实现国家《规划》的目标任务,积极谋划新的发展目标,合肥市包河区根据全区老年教育工作实际,在全面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开展的老年教育督导评估和视导活动,形成全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研究报告如下。

一、全区老年教育发展历史过程

(一)初创启动阶段

1996年6月20日,合肥市郊区区委老干部局向区委作出《关于在我区开办老年大学的报告》。“报告”分办学任务、指导思想、组织管理形式、招生学员范围、课程设置、学费、教师、教材和办学地点等八个方面。

1997年7月10日,中共合肥市郊区区委批转了区委老干部局的报告,同意举办区老年大学。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列入议程,加强指导和支持。同年9月,全区第一所老年大学成立。老年大学设校长1人,副校长2人,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教务处,聘任1名懂教育的老干部负责正常的教学事务。

区老年大学开始招生,首届招收学员主要是区属身体健康、自愿参加的离退休老同志(包括职工)。开设时政形势课(传达有关文件和请领导作形势报告)、老年卫生保健、书画、老年体操等四个学科,并根据学员要求和报名情况举办有关专业知识讲座,如棋艺等。学员数十人。

区老年大学是在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的背景下举办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区直离退休干部。

(二)重心下沉阶段

1996年,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3.1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8%左右,离退休干部900多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22%。根据区委“尽快在全区形成三级老年教育网络”的要求,全区老年教育开始重心下移。全区多数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开始举办老年分校。瑶海街道第一个办起老年学校。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和村级分校主要招收乡镇、街道、村居及企业离退休老书记、老主任、老党员、老厂长、老职工,还有爱好学习的老农民等。

2001年6月,中组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下发《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后,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对老年教育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由于初办,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办学参差不齐,有的形成规模办学,有的却徘徊在一纸空文的打算里。初具规模的基层老年学校开始做好“五落实”工作,即建设一个班子、选配一支教师队伍、开设一定课程、落实一个地点、解决一笔办学经费。同时,基层老年学校教学管理也逐步规范。

(三)区划调整阶段

2002年,合肥市实施行政区划大调整。区划后的包河区位于合肥市南部,辖9个街镇,51个社区和59个村,老年人口5.2万人。原郊区刚刚兴起的的老年教育受到冲击,基层老年教育工作曾一度停滞不前。

2009年5月,包河区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全区老年教育事业的意见》(包河办发【2009】22号)。全区先后在骆岗街道和大圩敬老院召开老年教育工作现场观摩活动,开展了基层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活动。包公、常青街道和淝河镇老年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老年学校。

经过不懈努力,到2010年底,全区8个街镇和31个社区(村)办起了老年学校,在校老年学员达3200人。全区社区(村)老年教育覆盖率28.18%,老年人口入学率6.15%。

(四)“十二五”发展阶段

2011年4月15日,合肥“包河”报以《情忧老教,霞蔚长天》为题,全面报道了包河区老年教育拓荒者、区老年大学校长徐一如同志,12年来锲而不舍、全情奉献于老年教育,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事迹!

转型升级的2012年。区委调整了区老教委组成人员和区老年大学校委会,区老教委召开调整后第一次会议,区领导为区老年大学新校选址。2012年以来,区老教委对全区街道、镇老年教育工作进行年度考核7年来,为全区基层老年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区委组织部发出通知,鼓励区直机关离退休人员报名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全区开展老年教育规范化建设和理论成果研讨活动。区老年大学开设的师范教育班,为基层老年学校培养300余名教师和管理骨干,并首次接受民营企业捐款10万元。2012年6月,《包河老年教育》正式与大家见面了。

规范管理的2013年。全区开展了加强规范管理、理论研讨和示范校评选活动。全区社区老年教育规范管理现场会在常青街道仰光社区老年学校召开,所有街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办起了老年学校,全区老年教育教学网络初步形成。骆岗街道和大圩镇,双双被评为安徽省老年学校示范校。召开首次全区老年教育系统命名表彰大会和文艺汇演,命名15所区级老年学校示范校。

村居发展的2014年。区委转发了《包河区村居老年教育事业2014—2016年发展规划》,各街镇、村居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供给,举办老年学校。骆岗街道率先在全区实现居村老年教育全覆盖。全区行政村老年教育现场会在淝河镇关镇村召开。滨湖世纪社区老年大学举行开办仪式,其招生宣传办法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区老教委召开首届理论研讨会,5篇论文获得全市表彰。区老年大学举行教学成果展示会。

实现全覆盖的2015年。全区提前一年实现社区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全覆盖目标。全年新建、扩建、改建一大批村居老年学校,建筑面积由2013年的8890平方米增加到21640平方米。全区召开老年教育管理暨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2014—2015年老年教育先进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表彰20所规范化管理先进学校等。区老年大学和烟墩街道明珠社区获省、市论文二、三等奖。到2015年底,包河区共有老年学校84所,3.1万名老年人参加学习,老年人口入学率由2013年底的13.86%提升到25.65%,达到并超过全区“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三年基层老年教育规划的指标。

奋起直追的区老年大学。从2012年开始,在新校未建的情况下,区老年大学整合南、北校区及周边社区的教育资源,在沁心湖、望湖、盛大三个社区设立教学点,向全区所有老年人招生办学,实现了由单一的老干部教育向所有老年人教育的转型,并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科研等方面为基层老年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15年8月,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包河区老年大学被授予全省“十二五”期间老年教育先进单位。

二、《规划》背景下的老年教育现状

1、巩固提高,督导评估教学正常化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滨湖新区建设及省级行政中心的迁入,全区老年人口急剧增加,全区老年人口由区划时5.2万人增加到12.09万人。全区基层老年教育全覆盖后,村居老年学校大多是新办,规模小,条件差,部分学校教学不正常等,还不能满足广大老年群体的入学需求。

巩固提高从实现教学正常化开始。2016年3月,区老教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全区老年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通知》,全区第一次在老年教育中引入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实地察看了28所所村居老年学校,召开了15场师生座谈会,发放并回收了78份教师和227份老年学员问卷调查表。针对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制约教学正常化的关键因素,各街镇根据督导评估下达的反馈和整改意见书,加大对村居老年学校的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2016年底,全区老年学校建筑面积达到35028平方米。2016年5月,区老教委作出《关于加强全区老年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2、制定《规划》,扩大基层老年教育供给

2017年3月,根据国家《规划》、省市实施意见的要求,区、街镇和村居、社区等分别制定了“十三五”老年教育发展规划。

在实施《规划》中,各街镇把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作为重点,把巩固提高村居、社区老年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教学正常化。街镇老年教育在普及中迅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村居、社区的老年教育发展。继滨湖世纪社区老年大学开办后,2016年,方兴社区高起点办起了老年学校;2017年,新成立的万年埠街道老年学校开始招生办学。新兴力量的集聚,壮大了全区老年教育整体实力。

3、规范管理,丰富老年教育内容与形式

管理规范有效地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区涌现出包括“办学信得过”等一批办学先进典型。滨湖世纪社区老年大学“六管齐下”的班级管理经验、芜湖路街道老年学校“2+X”的教学管理模式、常青街道把社区老年学校办到了老年人的“家门口”、方兴社区老年学校开设的老年识字班等均体现了老年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原则,惠及更多的老年群体。

2017年9月,《合肥老年教育》专版刊登了《包河区基层老年教育全覆盖纪实》等8篇文章约3万字,分别介绍了包河区基层老年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成效和近年来在发展基层老年教育、实施《规划》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4、创新机制,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规划》实施以来,包河区老年教育经历了转型、普及、提质、规范的跨越式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在破解难题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全区重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先进典型带动全区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发挥了督导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抓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

“一段辉煌历史,一首桑榆赞歌,一朵教育奇葩,一篇奋斗华章。”这是为纪念包河区老年大学建校20周年专题宣传片《桑榆情》的主题词。2017年10月,全区老年教育系统表彰大会暨庆祝区老年大学2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如期举行,又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

5、内涵发展,理论研讨推动教育实践

坚持在工作中研究。从2013年开始,全区老年教育理论研讨成为制度。全区围绕开展各种各样教学与管理的活动,加强教学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和老年教育多样化教育的理论研讨,为基层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一批高质量的老年教育论文相继在国家、省、市获奖。2018年,合肥市老教委和合肥老年大学新的领导班子到包河区集体调研老年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

据2018年底统计,全区所在街镇户籍人口总数61.48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9.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4.8%。全区90所老年学校中,在校学员数20187人。无论是办学覆盖率和老年人口入学率均超过国家《规划》的指标。

6、示范引领,老年大学中的“985”、“211”

2018年9月,区老年大学新校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区集教育教学、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及教科研等为一体,在校舍面积、办学规模、设施设备、教学环境等均为一流。区老年大学现有一中心、两校区、三个教学点。校舍建筑面积6480平方米,开设23个专业、65个教学班,在校学员2521人。

2018年11月28日,包河区老年大学顺利通过安徽省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验收,荣获安徽省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称号。在评估验收反馈会上,安徽省老年大学副会长、省评估验收组长高开华指出:毫无疑问,包河区老年大学工作是一流的,具有规范化、标准化和示范性,是老年大学中的 “985”、“211”。主要表现在领导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理论研究成果显著等方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在取得了新发展、新进步的同时,全区老年教育工作也存在着与党的十九大和国务院《规划》中的目标任务及省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主要反映出基层老年教育全覆盖后的巩固率和办学水平上的参差不齐,也表现在入学率和学习人次上,更为明显。2016年,因城市拆迁的需要,义城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2348人中,参加老年学校学习仅74人,在校入学率3.15%。而办学才两年多的滨湖世纪社区老年大学,因招生宣传、教学与管理到位,辖区老年人口入学率达到43.3%。

2017年,望湖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880人,10所社区老年学校在校生1570人,年度入学率12%。其中沁心湖社区老年学校学员514人920人次,占全街道老年人口入学率三份之一。在学习人次上,朱岗社区和盛大社区人均同时参加二至三个学科的学习。实际上有的学员参加3门以上课程的学习,甚至长期不毕业。

图表一


“一座难求”现象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求学热情,也反映出在专业课程供给的不充分;而过度学习与无学可上的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老年群体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二)供给不充分

发展不平衡往往源于供给不充分。我区老年教育供给不充分除校舍、经费外,主要体现在教学、教师、教材等方面。教学不丰富主要表现为多渠道丰富“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缺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忽视乐学康为的办学宗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真实愿望。

2016年5月,全区老年教育督导评估组对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正常化情况的访谈问卷调查。在回收的78份有效问卷中,67人在基层老年学校任教,45人有完整的教案和教学计划,24人坚持批改作业,64人认为应按学校要求组织教学来实现教学正常化。在教师座谈会上,多数教师建议实现教学正常化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配备较统一的教材,逐步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

供给不充分也表现在课程建设上。全区老年教育全覆盖后,多数村居老年学校的课程供给无法满足老年人迅速增长的求学需求。滨湖世纪社区和方兴社区均为滨湖新区的街道级新型社区。2019年春,两社区老年学校开设19个专业、42个教学班,在校生1256人。由于场所、课程和教师等供给不足,发展迅速的两社区老年学校仍然难以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求学需求。

图表二 滨湖世纪和方兴社区老年学校2019年春季主要课程设置分布图

(三)管理不协调

老年教育管理承担的是实事、难事。目前,基层老年大学(学校)的校长往往是党政领导或并不热心于老年教育的人员兼任,由于工作变动或年龄等原因,刚刚熟悉情况就一走了之,直接影响老年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全区89所老年学校中,管理人员均为兼职。这种管办合一、缺乏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多数老年学校管理的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也表现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上。2018年10月,区老年大学在对197名学员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尽管整体上学员满意度高,但对学校管理细节也提出批评与建议,诸如教室面积、灯光亮度、音量控制、增建女卫生间等。

2019年春季,全区老年教育视导活动对10所街镇老年学校制度建设情况调查表明,有制度并较为规范实施的学校占30%;建立主要管理制度但尚未完全规范实施的占10%,完善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逐步规范的占60%。

图表三  包河区10所街镇老年学校管理制度统计表

尚未完全实施的制度主要为教学评价、教科研、休退学、经费保障制度以及安全保障应急机制等。

四、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预期

(一)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发展思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全区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精神,聚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发展思路。一是随着“安徽中心”和“第一城区”的效应浸溢,补齐发展短板,夯实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二是经过不断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达成发展共识,形成全区老年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撑;三是20多年的办学实力和创新发展,为全区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实力基础。

(二)坚持需求导向,落实目标任务

一是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老年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工程是国家发展终身教育的方向。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中对老年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老年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好、人口集聚最快、产业层次最高、生态环境最优的新型城区,应率先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是老年群体多样化学习的需求。老年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是为中国数以亿计的老年人服务。老年教育的重点要让每一个老年人拥有参与学习、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三)坚持发展导向,研究实施路径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目标,在全面高质量完成国家《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全区老年教育再经过15年努力,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

——到2025年,在普及提高基层老年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区老年大学和发展较快的街镇老年学校的主要发展指标应率先接近或达到现代化的要求。

——到2030年,基层老年教育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在覆盖率、入学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所有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社区老年学校主要办学指标达到现代化的要求。

——到2035年,全区老年教育尤其是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整体实力增强,在持续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全区总体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