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所望。尤其在县级,充分发挥县(市、区)老年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城乡社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高老龄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经过专门调查,分析了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现状,并就县级老年大学如何助推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县级老年大学;助推基层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老年教育已不再是过去仅仅满足老年人退休后休闲娱乐需求的“霓虹灯”,而是转变为可以照亮老年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探照灯。由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让“探照灯”光速更快、光度更强、光照更广,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就城乡社区基层而言,对老年教育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若认识程度不高、内生动力不足、软硬件设施不强、教育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无疑对政治立校、质量兴校、创新活校、规范办校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如何让城乡社区老年学校成为知识传播的学园、爱心润泽的家园、焕发青春的乐园,充分发挥县(市、区)老年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就成了地方党委、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清“堵点”、解“痛点”、破“难点”的亟需。有鉴于此,本人拟通过对安徽省长丰县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一、立足县域实际,正视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安徽省“十四五”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指出:“加强基层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增量重点放在社区、乡村和后发地区,优化城市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结构,盘活社区教育的资源存量,切实推动老年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从长丰县的现状看,尽管老年教育在社区、乡村和后发地区的增量重点目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安徽省制定的目标要求,但“量”的扩张并不代表“质”的提升。用“高质量”一把尺子量到底,不难发现,长丰县在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上依然“堵点”存有,“短板”多多。
长丰县地处江淮之间。“十年磨一剑”,背靠长三角拉动,历经新时代10年的发展,该县已从国家级贫困县跃居为全国百强县,从农业大县嬗变为工业强县。同全国一样,该县60岁及以上人口连续10年呈增长态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长丰县60岁以上人口有126864人,占总人数的16.8%,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崛起,城乡大部分青壮劳力进厂务工,儿童则又多随父母进属地学校读书,从而带来了“空心化”现象严重,致使留守老人成为“寂寞夕阳”。正是为了让留守老人避开“夕阳”下孤影的折磨,向家庭之外寻求一定的精神慰藉,近几年来,长丰县依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确定,着力推进老年教育向基层域延伸,连续开办城乡社区以及村级老年学校共达243所,教职员工队伍发展到730多人,拥有在册学员2.1万多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为17%,老年大学(学校)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长丰县的老年教育单一从数量看走向高端毋庸置疑,然而就质量而言,却依然在中、低端线上徘徊。近十年来,城乡13所老年学校获评“省级示范校”只有3所,230所村(社区)级老年学校获评“市级示范校”只有18所。如此,与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既存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存在不相应不匹配问题。而这种不相应不匹配,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制约:
一是“学之大者”意识不强。“大学之大,非楼之大,乃师之大、学之大”。教育界前辈们总结出的这一至理名言,无疑是对“学之大者”的最佳注释。进入新时代,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地方党委、政府,依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正视“师之大、学之大”这一难题,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着力解决好“师之大”的师资紧缺问题,着力解决好“学之大”的学科不能满足学员需求问题。然而少数城乡领导往往只重凑满数据,只重“外壳”光鲜,却不注重“内瓤”充实,从而使老年教育形象大打折扣。
二是人才匮乏,管理、师资均存有弱项。就管理队伍而言,在长丰县,身处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90%以上从未经历过教育岗位的磨洗。如此,让“门外汉”来管理“门内事”,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就师资队伍而言,城乡社区老年学校往往双管齐下,采取从退休教师中“聘”,从相关部门中“请”的方法加以解决,然而所聘教师虽然传统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对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的教学模式掌控自如,但对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网络远程教学等现代化大数据技术知之甚少。而从相关部门“请”来的部分教师既不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更谈不上“不备课,不上课”,“无课件,不讲课”,课堂上只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此外,课时费过低,每节课只有五六十元的补贴,弱化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受此三大因素的制约,带来的负面效应只能是学科过少、线上教学课难开,无法满足学员需求。
三是老年教育研究及宣传拿不出精品。一方面,基层老年学校普遍未设立老年教育研究部门,难以做到常流水不断线开展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如此,在理论研究上只能看上面眼色行事,“任务来了画两篇,任务没了甩一边”,从而很难出成果、出成就、出精品。而在媒体宣传上,受“不专业”影响,新闻采写“四力”不足。所谓“四力”,即新闻宣传必需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新闻采写上,老教机构的大部分宣传工作者总认为自己是“门外汉”,因而不愿以“脚力”为抓手,勇于下深水,善于抓“活鱼”,获取老年教育鲜活新闻素材;不愿以“眼力”为抓手,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深入理解相关政策法规后,从基层老年教育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不愿以“脑力”为抓手,通过深入思考、思辨、研判,做到想得宽、想得透、想得深,把准时代脉搏,对准老教焦点,找到思想共识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发掘有影响力的新闻;不愿以“笔力”为抓手,切实改进文风,力求言简意赅,让稿件熠熠生辉。受此影响,很难展示多彩老教、立体老教英姿,创出能入主流媒体“法眼”的精品力作,从而也难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老年教育的良好氛围。
众校大同,存有弱项。在当下我国老年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的背景下,城乡社区的老年教育发展固然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但同样需要老教系统内的“当头者”来当好示范,来加以引导,来加力助推。对于身处最基层的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发展而言,县级老年大学便是最好的“当头者”。然而,“当头”要有“当头”的实力,从长丰县老年大学的现状看,同样存有管理层缺位、人才匮乏、师资紧缺弱项。如此,很难收获老年教育立体式、无缝隙量增质长的红利。
二、切实提高站位,全方位铸塑老年大学“模板”
毋庸置疑,要收割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的红利,必须要有“当头者”示范引领,但“当头”不“当头”,这是个问题。“当头者”自家无“粮”,又岂能解他人之“饥”。因此,作为县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提高站位,把老年大学真正视同为“大学”来办,瞄准“办学方向不走偏、精准服务‘不掉链’、教育投入‘不差钱’”的“靶向”,全方位铸塑老年大学这块模板。
(一)坚持政治建校,推进党建引领
一是树立三大意识,实施三抓工程。县级党委在加强老年教育工作领导方面,必须树立“党之大者”、“国之大者”、“学之大者”三大意识,明确“党之大者”决定“国之大者”,“国之大者”决定“学之大者”,“国之大者”、“学之大者”背靠“党之大者”,把县级党委自身打造成落实党中央关于老年教育决策部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挥部”“战斗所”。在此基础上,着力实施“一把手”抓、“一盘棋”抓,“一条龙”抓三抓工程,让老年大学始终在“高站位、广思路、夯基石、稳开拓”轨道上前行。
二是强化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县级老年大学要普遍建立党委或临时党委,班级应根据党员数量,因利乘便,因班制宜,采取跨班方式,建立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党小组。在加强党组织班子自身建设基础上,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上,引领老年大学沿着正确轨道行驶。
三是抓强理论武装,夯实党建基础。要不断完善老年大学党员干部、党员教职员工理论学习制度体系和“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从约束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上营造党员干部想学习、爱学习、比学习的浓厚氛围,补足党员干部“精神之钙”。同时要抓好党员学员的理论学习和党课教育,尤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党员学员必须做到原原本本学、带着感情学、联系实际学,着力在精髓要义上消化,在学懂弄通上深化,在结合实际上转化,凝聚奋进力量,共力共举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激活人才引擎,补强“固本”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光有思路和部署,没有优秀的人来干,那也难以成事”。
一所大学,如果不注重人才的引进,缺少管理型人才,缺乏教学类人才,就很难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培养人才任务,大学将不“大”,学校将无“学”。因此,要做强老年大学“模板”,必须牢固树立“人才一子落,棋局满盘活”意识,采取切实措施,激活人才引擎,补强“固本”短板,释放“银发”活力。
首先,县级党委、政府要把解决老年教育人才“短板”难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发力在精准上;要把县办老年大学发展纳入地方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盘子,对老年大学,要像对地方大、中、小学一样关心到位、爱护到位、支持到位。不仅对老年大学要定编、定级、定员,同时对管理人员、师资队伍也要定职、定岗、定薪,如此,才能广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用活人才。
其次,在广纳管理型人才方面,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重实际能力、老中青混龄的用人标准,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观念,完善人才引进、退出机制。对年龄偏大、身体多病、不能胜任老年大学工作的班子成员,要采取劝退方法及时调整下来;要将政治坚定、德才兼备、事业心强、热爱教育事业、新近退休的领导干部适时充实到老年教育领导岗位。同时要以老年教育需求为导向,以“用”为目的,采取公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从相关部门选调等方式,将高等院校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年富力强的公职人员引入到老年教育管理岗位上来,形成老中青结合、梯次配备、高素质的老年教育管理体系。
再次,就引进县办老年大学师资人才而言,由于一些“关键”课程,“不可替代”课程需要高素养教师来教,因此在“师才”选拔上,必须按照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上综合素质以及内在修养的全面要求进行。其最佳选项就是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打好四管齐下“组合拳”。其一,要依照选人、用人规则,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进行老年教育教师公开选聘;其二,把握“暖民心——老有所学”工程实施机遇,协调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对老年教育给予关照、支持,在待遇不降原则下,对优秀在岗教师采取或直接调入、或兼职授课方式,解决老年大学教师短板问题;其三,积极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省、市老教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同时主动对标发达地区老年大学,开展共融、共建、共进教师交流活动,学习先进校好做法、好经验,增强教师办好老年教育的底气和底蕴。
(三)建立保障体系,强化标准化建设
县级政府在财政充裕的前提下,应重视到位,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对表“国”字号标准要求,推进县办老年大学高水平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校园规划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校园基础设施齐全、实践教学条件优越,生均占地面积、各类建筑和场所面积等条件全面达标;要保障学校能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信息孤岛,强化信息安全,推动学校治理方式改革;同时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和水平。
三、践行“工匠精神”,助力打造好“最后一公里”
作为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是深度融合整体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要打造好“最后一公里”,作为“当头者”的县级老年大学有责任、有义务当好“教育工匠”,备强“原料”,清除“堵点”,“五动并举”,精心“施工”,力推“最后一公里”保质保量“完工”并规范承载运行。
一是实施政治带动,把党建引领落到实处。县级老年大学党委要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支持,在城乡社区老年学校普遍建立党组织或临时党组织,并按照《党章》要求,组织开展好相关活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实施教学联动,保障“特课”开班。针对城乡社区老年学校专业教师紧缺,开设思政课这门“金课”往往“以干(干部)代师”,完全靠基层干部登堂发力、照本宣科、鹦鹉学舌、读读报纸、讲讲形势,很难授人以知识、授人以思想、授人以真理、授人以情怀以及科技、外语、戏曲等特色课难以开班的实际,县级老年大学应挑起教学联动重担,一方面采取办班培训方式,把城乡社区老年学校教师请到县上来进行专业培训,既提高基层校教师的数字学习能力,亦增强基层校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通乡达村联网工程,推进教学模式转型。对思政课这门“金课”以及相关“不可替代”课、特色课应由县校专业教师利用数字课教学模式进行统一授课,县、乡、社区老年学校上下联动,组织收看,从而产生“一师教百校”效应。
三是实施教师流动,开展送教上门。为了解开城乡社区老年学校“有课无师”的“难解方程”,可采取由县级老年大学牵头,抽调本地区三级老年校部分名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定期下到基层校区,上好老年学员亟需的专业课程。
四是实施合作融动,拓展校际交流。针对基层校缺乏治校良方,管理不够到位的现状,应放权给县级老年大学,由县级老年大学挂帅,分期分批组织城乡社区老年学校主要负责人以及教务工作者、教师代表奔赴发达地区基层老年学校,开展校际交流,获取办学真经,推进基层校发展。
五是实施机制鼓动,强化“笔力”提升。推动基层老年教育发展,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宣传开道。这两个方面,均需要“笔力”提升。因此,由县级老年大学“当头”,构建“笔力”提升机制,是鼓动激发写作热情的必要路径。
首先,构建以统筹为要的指挥协调机制。县级老年大学宣传处要积极构建“大宣传、处统筹、项目化、责任制”机制,适时推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讨主题以及“唱响老教主旋律”的对外宣传主题,着力协调好基层党委宣传部门指导、服务功能,将理论研究、对外宣传任务分解到拥有“写手”的相关部门,将责任细化到“写手”个人。在此基础上,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实现老年教育研讨及宣传由“统不了、抓不住、放空炮”向“有领手、有推手、有抓手”的质的转变。
其次,构建以“素质”为要的队伍培塑机制。秉承“合作为本、拜师为媒”,由县级老年大学牵头,适时将基层老年学校的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定期送往国家级、省级高等院所、主流媒体进行跟班学习,实现“借智登高”。此外,可采取“以会代训”“办班培训”等方式,将学术专家、媒体“大腕”请进门,进行业务辅导,实现“借智登高”。
再次,构建以“奖酬”为着力点的“笔力”激励机制。在时下老年教育论文、新闻稿件稿酬基本为“零”的大背景下,建立外在性奖酬和特定的内在性绩效奖励机制,则是鼓起老年教育“写手”士气的良性措施。基于这一认识,县级老年大学一方面要争取政府支持,对基层的老年教育高质量论文以及正面宣传报道应依级依字给予奖酬,另一方面,对市(地级)级以上评选的获奖作品、优秀通讯员也应依质依档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