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教战线 > 理论研究

老年教育文化意义及文化 传承价值的再认识

——兼论老年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发布日期:2024-07-03 16:07 来源:庐江老年大学 作者:左哲夫 阅读: 字体【  

【内容摘要】1.老年教育形成特有的老年文化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是一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生力量。2.提升老年教育文化使命的途径:整合“社会学习”资源,相对集中于老年教育平台。在“普及”的前提下,注重“老有所用、老有所为” 的价值导向;注重老年教育“文化传承的苗圃”意义。引导老年人融入社会,发挥老年人知识、阅历沉淀的优势推进“文化强国”。

【关键词】老年教育的文化强国;文化传承价值;“社会学习”资源整合;课程的“文化”取向;融入社会


老年教育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且呈现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事业,出台的政策规格之高,密度之强,前所未有,体现着党和国家对老年事业的高度重视。但“老年教育”在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甚至部分县级还是个短板,究其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老年教育仅仅是“养老”,是对老年人的“福利”,忽视或没有充分认识到老年教育是对老年社会的一种“积极反应”(非被动的提供医疗和日常生活服务等),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老年教育在“养老”的同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有必要作进一步认识,进而促进老年文化建设,推进老年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积极作用的发挥。

一、从老年教育发展看老年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性

回顾老年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老年教育发展过程就是老年教育在“教育”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特有老年文化,而这种老年文化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和作用。

1.1 老年教育创立初期更多的带有“福利性”

1983年山东办起我国第一家“老年大学”,那个年代正逢建国以来第一个干部离退休高峰期,大批离退休老干部离开工作岗位,烦躁、失落,老年学校应运而生,而且在全国掀起兴办老年学校热潮。应该说兴办老年学校初衷与今天所倡导老年教育的意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初期老年学校带有鲜明的福利性和抚慰性,当然也不失“老干部”的社会性。

1.2 “十三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的普及使得老年教育的“社会性(全民性)”必然形成

“十三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老年教育 办学原则“保障权利、机会均等”,强调“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努力让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期间包括在这之前,老年学校开始招收非干部身份退休人员入学,甚至招收就近农村老年人入学,特别是《规划》强调老年教育在基层加大资源供给,使得全国老年教育发展有着质的飞跃,有力的促进了老年教育向全社会拓展和普及。由此全面拓宽了老年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老年教育不再局限于“老干部”,且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明确的社会性、全民性。

1.3 “十四五”期间强调积极老龄观,要求“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标志着老年教育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必然性

“十四五”开局之始下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紧接着国务院公布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范畴,明确老年教育是国家“终身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这就为发展老年教育排除了一切疑虑和障碍,更重要的是为老年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政策依据。 

二、 老年教育的属性决定了老年教育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老年教育既属“教育范畴”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决定了其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老年教育与一般常规教育一样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学员和老师),因此其属于“教育”,而这也被明确无误的纳入国家终身教育的战略体系中。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常规教育,它没有一般常规教育的“约束性”“功利性(比如升学、考职称等)”。相应,老年教育具有休闲性、自发性、传承性、全民性、自主性(后文有详述)。而这些属性已经突破了一般常规教育的原则要求,具有明确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因此我们说老年教育既姓教同时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2.1 老年学校学员学习过程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过程

老年学校的课程一般不涉及“高尖深”,基本是来自社会上的普遍存在,学员需要什么,老年学校就教什么,社会上流行什么,学员就学什么,这本质上决定了老年学校教育内容的普遍性和社会性。所以说老年学校学员学习过程就是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在学校接受的知识会“现炒现卖”反馈社会。学了舞蹈,你在广场上会看到她们的舞姿,学了书法绘画,你会在书画展会上看到他们的作品,学了摄影你不仅在田间地头、建筑工地看到他们的身影,你更会在报刊杂志、新闻中看到他们的作品等等,这些活动的本身就是文化现象。

2.2 老年学校学员追求自身价值二次实现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

老年人接受职业培训的意义不是很大,老年人的二次就业意义也未必就大,但是由于老年人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阅历储存,他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上有着巨大的潜能,甚至是“给点阳光就灿烂”。近年来老年学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人才辈出”,就是老年人在“老年教育”中储存知识的释放和发挥,就我本人来说感同身受。2015年进老年大学诗词班学习,至今作品已在《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等上刊发。我经常想如果不上“老年大学”,我这个连平仄都搞不透的人是走不上诗词创作道路的。我们学校有两位农民在学校学习多年,一位担任县诗词协会副会长,一位担任县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同样我们学校诗词班、诗词研讨班刊发班刊30余期,刊发学员诗词作品4000多首。一斑见全豹,老年教育让多少人在晚年获得了人生价值的二次实现,而这不正是老年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2.3 老年学校学员学得的知识、技能回馈社会就是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老年学校所教学的内容具有显著的地方性(社会性),因此老年学校学员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近年来在全国各类的学会(协会)中,老年学校师生成为学会(协会)中坚力量是不争的事实,老年教育推进着当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甚至是当地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县城有30多个晨练点,老年大学学员是晨练点的教练、召集人占了百分之八十。近年来尤其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老年学校甚至承担着当地文化活动主力军的作用。

2.4 老年学校形成了老年人的文化主阵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老年人不再为生活劳作时就更需要精神抚慰和寄托,而老年教育恰好迎合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多年来大量事实证明,老年人在老年学校接受学习与没在老年学校学习的相比,显示出强大的文化力量:老年教育促进了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老年教育改善了不良的乡风陋习,比如赌博、迷信;老年教育改善了家庭知识结构;老年教育提高了人的品位(文化素养)。总言之,老年教育形成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主阵地。使老年人在家庭、在社区、在邻里、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周边社会,净化人文环境,带动文明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5 老年教育形成了一支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

老年学校开设戏剧、民乐、书法、国画、诗词、武术拳剑、民舞、民间技艺等课程,这些课程发挥着老年教育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而老年教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往往又是不可替代的。许多传统文化、民间技艺只有老一代人掌握,如果现在不去传承那么将会永久失传。而老年学校的传统文化课“教是传承,学是传承”,说一座老年学校同时也是“一亩传统文化、民间技艺的苗圃”并不为过。仅庐江老年大学2018——2023年五年间,书法、绘画、诗词、戏剧、武术等在县级以上媒体平台、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及舞台演出就有数千件(首、场),一县如此,全国如何?可见,老年教育形成为一支历史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

2.6 老年教育提高了老年人身心健康,展现着当今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

老年人最怕孤独,而老年学校恰是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群居的场所,在这里没有利益,没有是非,有的就是学习,有的就是友谊,有的就是快乐。多年来老年教育增强了老年人多少幸福指数我们目前没有去统计,但“老年学校让我们多活了几年”却是老年学校学员的共识。老年教育提高了老年人身心健康;节俭了社会医疗资源;缓解了“老有所依”的压力;增强了“老有所为”的本领;促进“老有所乐”的实现;丰富了“老有所养”的内涵。老年教育的“文化养老”是一役之力,功在八面。

三、 如何进一步推进老年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综上,老年教育不同于其他老年人事业,如果说兴办养老服务事业是“被动”养老(面对老人社会不得不办),具有明确的社会福利性,那么兴办老年教育一方面是“养老”,同时由于其文化的属性而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功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提高老年教育发展质量,进一步推进老年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我认为:

3.1 有效整合“社会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目前老年教育属于“终身教育”范畴已无疑义,不过老年教育具体由谁主管全国并不统一,但不论谁主管都有必要整合相关社会学习资源去发展老年教育,从而有利于老年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用的发挥。目前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有着不同部门组织的不同形式的社会性学习,诸如思政、法律知识、科普、农技等等。这些都是“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合并同类项将其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整合到“老年学校”最为合适,理由是其他“学习”大多属临时组织,而“老年学校”是常设机构并实行常规教学。我县万山镇将所有涉及思想文化建设和科普方面的事务归口一个负责人分管,并让文化站站长兼任老年学校校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股绳”。如此,农村有关思想学习和文化建设及科普事项都在“老年学校”这一平台实现,使该镇的老年学校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得红红火火。该镇是茶乡,镇老年学校聘请退休的农技站原站长为老师,专门讲授茶叶的种植、采摘课程,甚至下到茶园去讲授,展现出“老年教育”的科普力量。其实,目前农村的人员就那么多,而且大多是留守的老年人,这些人既是老年学校的生源,同时也是乡镇(街道)、村(社区)里文化活动及科普的载体,我们将他们整合在“老年教育”一个平台上且不更好。同样我县“老教委”曾将县老年大学与县“社区教育”挂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遗憾终因整个社会大环境没能形成而终止,但这种尝试的方向是对头的。有理由相信:老年教育的发展最终就是“社区化”,或者说“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最终会“合二为一”。我们没理由将同类型的社会教育分而立之、分而管之。当然,这项工作必须党委政府来做。因此当地党委政府注重对所在地区“社会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事半功倍提高所在区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水平的关键。

3.2 与时俱进调整课程,丰富和拓展老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价值

老年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的应该是:让所有学员精神有所愉悦,让更多学员精神有所寄托和人生价值有所追求。精神愉悦是即时性的,精神寄托和追求是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而这正是老年教育形成老年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年人“要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值得老年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思考。鉴于此,我们要与时俱进调整课程,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品位,启发和引导“老有所为”。近年来随着老年学校入学年龄的年轻化、入学学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实际,至少带来两个学习需求的改变:一由过去以养生健康为主向快乐、健美转变。二由过去“精神愉悦、情绪释放”向“精神寄托、价值追求”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课程要由娱乐性向健美性倾斜,由过去时向时代性倾斜,由浅表性向纵深性(知识性、历史性)倾斜,由学有所乐向老有所为倾斜,实现老年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精神需求。

我县老年大学近年来努力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注重学员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结合时政组织征稿编印书册,举办各类展览,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县、市、省乃至全国性的各项活动和比赛,并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尽可能让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尽可能激发和满足老年人自身价值的展现。近年来该校摄影、书法、绘画、诗词作品刊见于国内各级媒体和报刊,并有在全国性赛事获得奖项。这不能不说是老年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表现和有益做法。

3.3 注重学校内部社团组织的建立

学校内部各类社团的活动,正是提高老年教育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最好载体。我县汤池镇老年学校成立了“百花艺术团”和“柳园诗社”,这两个社团不仅助力镇里打造旅游乡镇、文化乡镇建设,而且将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是省级基层老年教育示范校,是全国远程教育优秀收视点。

3.4 注重老年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拓展,尽可能的让老年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

老年教育在重视第一课堂的同时要积极拓展第二、第三课堂,“请进来、走出去”。 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引导老年学员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更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而另一方面,老年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果学员不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其文化强国的作用又如何谈起?况且,文化是流动的、交融的。目前,对学员外出实习采风或参予公益活动心存疑虑,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外出当然要慎重,但总不能因噎废食,何况外出风险未必就是老年人的专用品。规避风险一在于精心组织,就近不去远。二事先履行风险告知,外出自愿、量力而行,责任自负(现在人人都有医疗保险)。巢湖市老年学校通过为学员在校外活动购买集体意外保险不失为其中一种规避风险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