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在合肥老年大学常青校区一间教室里,陈雪婷端坐在讲台古筝前,面对下面20多位和她的父母,甚至于爷爷奶奶同龄的老年学员,一边优雅地轻抚古筝琴弦做示范,一边柔声细语地讲解。
虽然学员都是老人,但这位女老师却很年轻,是一位“95后”,在合肥老年大学的教师队伍中属于很年轻的。曾执教于中学和教培机构的陈雪婷坦言,自己是告别了“内卷”的青少年教育,转投于老年教育事业,和老年朋友一道,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告别“内卷”,转投老年大学执教
“要让我讲实话,现在去中小学当老师,真的是很‘卷’。很多小孩子,放学后作业要写到很晚,而且在学校课程之外还要上不同的兴趣班。我自己的孩子,现在才3岁,就要开始打卡。”陈雪婷说,“其实,我自己并不愿意被‘卷’入其中,但常常身不由己。”
陈雪婷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因为自幼学习古筝,后来大学时候在合肥师范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修的是古筝专业,所以毕业后也一直想从事古筝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曾经在合肥市包河区一所中学当过一段时间音乐老师,但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以钢琴教学为主,我不想把自己学有所专的古筝给放弃、荒废掉,所以就没有继续任教了。”陈雪婷说,后来她又在蜀山区一所少年宫从事青少年古筝音乐考级的教学培训工作。
“青少年音乐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参赛,压力也蛮大的。而我的自我要求也比较高,对学生要求也很严。这些年所带的学生考级通过率达到百分百,但确实压力很大。工作了六七年,整个人的状态也因为这种压力而变得越来越焦虑。”陈雪婷说,“加上我是比较洒脱、自由的性格,又不愿意被束缚,所以就跳出来了,不想再被‘卷’了。”
4年前,合肥老年大学招聘教师,陈雪婷应聘成为音乐系的古筝专业课老师。对她来说,给老年学员上古筝课,自己和学员们都不再“卷”了:不为考试,不为比赛,只为兴趣和爱好,教得轻松,学得快乐;“亦师亦友亦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
没有代沟,师生一道玩创新
“老年人选择来读老年大学,可以说每个老人都有一颗不老的心,想去接触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陈雪婷说,她作为一名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上课也更有激情和创新精神,会用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老年学员在课堂上也会觉得自己变年轻了。
音乐系是合肥老年大学的第一大系,教师就有50人之多。而古筝班的招生也一直很火爆,至少有10个班,4位老师任教。
“老年学员即便是在同一个古筝班,他们的年龄差距也很大。”说到教学方法,陈雪婷介绍说,学古筝的老年学员以女性为多,退休后很多人年龄都在五六十岁。而她所教的老年学员中,年纪最长的一位老人,已有83岁高龄。
“有的老年学员说,陈老师,我原来是学摄影的,天天扛个‘大炮筒’(镜头)去拍鸟,年纪越来越大了,搞不动了,想学个静一点的,跟您学古筝吧。”
“学古筝起点不高,就算是零基础也没问题,但年龄差距带来的最大问题,还是文化水平的差异。”陈雪婷说,年纪越长的老人,往往受教育程度越低。很多五十多岁的学员都是大学毕业,而高龄老人最低可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这样一来,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可能就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学校和老师就要想办法在教学上作出个性化的对待和调整,比如设置了启蒙班、零基础班、初级班、高级班等,而对于年纪大的老人,教师也要更有耐心和爱心,像尊重自己的长辈一样,去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陈雪婷告诉记者,自己和老年学员在教学中,收获了很多快乐。“我希望我的教学状态是轻松快乐的,任教老年大学四年来,也是这么去做的。所以我感觉,自己和老年学员之间不但没有代沟,还成为了好朋友、忘年交。”陈雪婷说,老年学员把她当老师一样去尊重,也把她当朋友一样去相处,“课堂上,老年学员们认真地听课、学习,课后我们愉快地交流、沟通。大家也经常在一起,组织各种聚会和活动,一起品茶、旅游,都很开心。”她说。
“除了《高山流水》这样的古筝经典古乐,我们在教学中也和老年学员一道尝试创新,去改编一些流行歌曲,让古筝更时尚。”陈雪婷给记者展示的一段视频,她所教的老年学员们古筝集体合奏了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并在弹奏过程中,融入了扇子舞等,形式新颖,乐曲动听,舞姿翩翩。
工作之外,陈雪婷下了班除了回家相夫教子,还喜欢抄经、盘串。她笑着说,并不是自己心态老了,也不是长期跟老年学员在一起所受的影响,纯粹是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我也喜欢跳街舞,跟着动感节奏去嗨,可以减肥,可以释放激情,这也是我的生活多彩的一面。”陈雪婷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