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社会不断深化的今天,老年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出蓬勃生机。在合肥老年大学的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群教师和学员: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既是终身教育的践行者,也是老有所为的示范者。
梁莹:以戏为媒,韵润芳华
梁莹老师是一位将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深度融合的老年教育工作者。作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安徽徽京剧院的优秀演员,她功底扎实、舞台经验丰富。自投身老年京剧教学以来,她始终以传承国粹为己任,用戏曲搭建起与银龄学员心灵相通的桥梁。
老年学员在京剧学习中普遍存在年龄跨度大、气息支撑弱、高音区受限的短板,为此,梁莹老师摒弃传统艺术教学模式,独创“闻花法”“轻呼法”等气息训练方法,用低喉位气泡音激活喉部肌肉,以鼻腔共鸣替代高音区发力,帮助学员在舒适的状态下感受唱腔之美。面对方言对念白的影响,她总结出“念大字法”,逐字纠正尖团字、上口字,让“字正腔圆”变得触手可及。
她的课堂既有方法,更有温度。教《贵妃醉酒》时,她先以经典视频营造情境,再通过拍手训练解析四平调的板眼节奏,从逐句教唱到整段连唱,从个人练习到分组展演,层层递进,帮助学员真正掌握“海岛冰轮初转腾”的演唱精髓。她擅长运用对比教学,将学员演唱与名家版本对照,直观指出差距;更鼓励小组讨论,让学员在互评中提升艺术鉴赏力。课后,她的微信群成为热闹的“空中课堂”:点评“每日一练”视频、分享唱段解析,构建起温暖的互助学习圈。她还积极组织演出活动,让老年学员在粉墨登场中绽放“银龄芳华”。
这份专业与温度并存的教学,使她在2025年全省老年大学系统“说课”活动中荣获戏曲类二等奖。对学员而言,梁莹老师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晚年生活的引路人——她以京剧韵律滋养学员身心,以传承信念唤醒生命热情,始终践行“传艺、养身、修心”的教育初心。
田琼:以镜为笔,影绘余晖
退休后的田琼,始终未曾放下年轻时的摄影梦。那些定格山河湖海、人间百态的照片曾让她心潮澎湃,她渴望亲手捕捉晨光穿雾的瞬间,记录市井烟火的气息,让稍纵即逝的美好成为永恒。
2011年,她走进合肥老年大学,正式推开摄影艺术的大门。课前,田琼总会提前到教室,安静坐下,备好纸笔,带着初学者的认真与期待,等待课程开始;课中,老师从最基础的光圈、快门讲起,手把手传授构图技巧,并通过投影获奖作品逐帧解析光影的奥妙,此刻她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要点;课后,她不懈追问,为拍好晨练老人反复请教如何捕捉动态瞬间,为调出晚霞层次从分不清修图软件界面到熟练运用曲线工具,而在屏幕前奋斗的无数个夜晚,老师的远程指导始终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这一学,便是十五年。老年大学如一个温暖的磁场,让田琼结识了一群同样痴迷摄影的伙伴。他们常常相约采风:春日赴植物园拍樱花飘落,秋日到稻田捕捉收割机穿梭的光影,寒冬蹲守湖边等待候鸟展翅。为了一张满意的照片,他们曾凌晨三点爬上山坡等候日出,也曾冒雨在古桥边守候彩虹。归来后,大家围坐一起,用软件细细打磨作品,分享按下快门时的欣喜。这份热爱让田琼忘记了年龄,性格愈发开朗,家中相册堆成小山,儿孙们总爱缠着她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随着摄影技术日益精湛,她的作品也渐渐走进了摄影展。2022年,她凭借一组记录城市变迁的作品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并担任庐阳区摄影家协会理事。近两年,她用镜头追随“中国好人”“安徽好人”,跟随支教老师深入山区课堂,陪伴社区志愿者记录帮扶孤寡老人的日常,用影像讲述街头巷尾平凡人的温暖故事。对田琼而言,退休不是人生篇章的句号,而是镜头世界的开端。那些定格的瞬间,不仅绘出了岁月的余晖,更照亮了生活最本真的美好。
于大利:以心为桥,情系学友
作为一位拥有五十多年党龄、荣获中共中央“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的老党员,于大利始终以“发挥余热”为要求,在合肥老年大学扎实履行党员班长的职责。在她看来,班长不仅是职务,更是责任与担当——要怀爱心、有热心、勇担当,服务班级、服务学员,架起学校、老师与学员之间的桥梁。
在班主任的指导和师生的信任下,她主动关注学校通知,确保“上情下达”准确及时。学员对课程设置的疑问、对教学安排的建议,她都认真记录整理,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学校,实现“下情上传”沟通顺畅,班级事务在她手中总是井井有条。作为学员们的“知心人”,将学友视为亲人。有学员连续缺课,她便主动打电话询问,生病时上门探望,遇到困难便组织班委会共同帮助;新学员入学不适应,她耐心介绍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情况,帮助熟悉环境、结识同学,以温情化解琐碎难题,让班级充满温暖。
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她牵头成立三人班委会,团结协作,配合老师落实教学安排,共同构建互帮互学、友爱团结的“大家庭”。她坚持从细节培育班风:谁主动整理教具、谁义务打扫教室,这些小事都会在班级群公开表扬,让正能量蔚然成风。学校组织“思政微课堂”,她提前准备材料,组织集体讨论,让红色精神浸润心田;针对老年人易受骗的情况,她牵头在课前开设“反诈小讲堂”,结合真实案例剖析骗局,帮助学员筑牢防范意识。
作为学校志愿者,她主动参与并发动班级学员共同加入学校各项校园活动的志愿服务中,大家在志愿服务中“有所为”,在互帮互学中“有进步”,在集体活动中“有快乐”。于大利用五十载党龄积淀的初心,让“光荣在党”的赤诚在老年大学的日常中持续发光,成为班级同学中可靠的“主心骨”。
周敏:以责为帆,情暖班级
“这座校园不仅是继续学习、充实自我的平台,更让我真切体会到‘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深意。进入老年大学两年多来,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周敏如是说。在她看来,老年大学是凝聚民心的阵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作为新设班级的首任班长,周敏将多年工作经验融入班级服务中。她深知,班长是班级的组织者与服务者,核心任务是为学员营造温暖轻松的学习氛围。考虑到学员经历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各异,她每天都会在班级群提前提醒课程时间、所需教材,并附上安全出行、增减衣物等贴心提示,如家人般细致周到。
两年来,她始终坚持课前提前到班:检查桌椅、打扫卫生、调试教具;打开空调调节室温,提前备好开水;点开电脑播放思政学习视频,让学员一进教室就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党的时政纲领。
放学后,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关闭电源、归置桌椅、整理教具、锁好门窗,细致检查是否有物品遗失,并拍照发群告知存放位置,方便大家随时取回。这些琐碎的事务,她始终做得一丝不苟。
作为班长,她密切关注学员需求,及时与老师沟通,确保教学顺利推进,让大家共享学习乐趣。她以奉献精神和协调能力为班级掌舵,带头遵守校规,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有事找班长”的信任氛围,成为老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推动新班级在温暖协作中稳步前行。
合肥老年大学的师生们,以行动诠释着传承与求知、践行与示范的深刻内涵。梁莹以戏韵滋养学员芳华,让京剧国粹在银发岁月中流转;田琼用镜头捕捉生活光影,将退休时光酿成艺术诗篇;于大利以丹心架起连心桥,用五十载党龄凝聚班级温情;周敏以责任守护日常,在平凡中传递暖心力量。他们在“老有所学”中充实自我,在“老有所乐”中绽放光彩,在“老有所为”中续写价值,为老龄化社会注入鲜活活力,彰显老年教育滋养生命、传承文明的深厚力量。(宣传处)